首页>慕联社区>知识魔灯>【初中教材美文解读】——《醉翁亭记》欧阳修竟有那么多心事

【初中教材美文解读】——《醉翁亭记》欧阳修竟有那么多心事

知识魔灯 慕联教育 浏览量(1418)

【慕联导读】

欧阳修说他“醉翁之意不在酒”,那在哪儿呢?他回答是“在乎山水之间”,他沉浸在山水之乐中,沉浸在山水之美中,但我说这个问题没那么简单,四十岁的欧阳修,难道到了滁州以后,真的就沉醉在山水美景当中了吗?



流传趣闻
欧阳修从最开始步入仕途参与革新的运动,经过了起起落落,不知道跟对手经过了多少次的战斗,最后被泼了一盆子脏水来到了滁州,他写《醉翁亭记》是别有深意的,就像歌中唱的那样:“不经历风雨,怎么见彩虹,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。”
有人会说,康教授你弄错了,欧阳修被贬滁州怎么叫成功呢?你该不是保守派那拨的吧?你没听明白,《醉翁亭记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道彩虹、一道美丽的风景,但是这道美丽的风景是怎么来的呢?是欧阳修经历了风雨才得来的,我们甚至都不希望他写《醉翁亭记》,因为我们不希望他被贬滁州。但是他被贬滁州之后,他的全部修养、全部才华都从《醉翁亭记》里边表现出来,其中别有深意。它为什么能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?原因就在这儿。
其实,它不光是流传千古,它在当时就非常有名,一写出来就立刻流布天下,家家户户恨不能都有一本,到了什么程度,“天下莫不传诵,家至户到,当时为之纸贵”。最有意思的是什么呢?大家知道,这个醉翁亭不是他盖的,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盖的。这《醉翁亭记》写出来以后,欧阳修就刻在那石碑上了,驴友们听说那山上有块碑,死活就要上那山,就得去看那碑,不但看了,还要把那字拓下来,做成拓本。拓碑得用拓包来捶打它,把纸贴上去之后,然后得用一个拓包来很精心地把它拓平,把字都抠进去,这才能拓得清楚。这拓包是毡做的,于是,寺庙里头所有的毡都被用光了,最后僧人们非常高尚,把他们铺在床铺上的毡都拿出来了,他们自己睡干床板。
欧阳修四十岁的人,真的不大,现在也就可能是处长这样一个职务,他的《醉翁亭记》能这么快地被大家认同,是因为他这个人被大家很早就认同了,所以当他的心声流布出来之后,天下的人莫不景仰,无不传诵。
五年以后,欧阳修已经不在滁州做官了,他已经到颍州做官了,可是当时有一个著名音乐家叫沈遵,弹琴弹得特别好,他看了《醉翁亭记》按捺不住内心激动的心情,自费就到这琅琊山来,听那个飞瀑的声音,看那鸟儿的鸣唱,再观察那山涧的溪水,谱了一个琴曲叫《醉翁操》,又叫《醉翁吟三叠》,这个音乐、这个琴曲在当时也是广为人知。
又过了五年之后,那个时候欧阳修已经做了大官了,他出使契丹国,在路上遇见了沈遵,沈遵当天晚上就把随身带的琴拿出来,给他弹了一曲《醉翁操》。欧阳修听了之后非常感动,当时就填了一首《醉翁词》。这就齐了,是不是?有《醉翁亭记》,有《醉翁操》,还有《醉翁词》。
又过了三十多年以后,你注意啊,人生就是这样被流传的,先是五年以后,然后又是五年以后,然后又是三十多年以后,欧阳修和沈遵都已经去世了,当时庐山有一个道士叫崔闲,此人精通音律,是个音乐家,他特别地喜欢这个《醉翁操》,他就找到了大文人苏轼,请苏轼又填了新词,配着这个琴曲广为流传。
你看,《醉翁亭记》就是在这样别有风韵,别有深意,别有一种人格操守的光芒,这个光芒不仅是文字的流传,也有音乐的流传,而且是代代相传。


image.png

美文解读

这《醉翁亭记》里头有三个要点,第一是翁,第二是醉,第三是乐。
翁,我前边说过他本来不老,他自己也承认,四十岁怎么能叫翁呢?之所以把自己叫做“翁”,就是因为经历了太多的曲折、崎岖和坎坷,对于四十岁的欧阳修来讲,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,都难免有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慨。
我这儿说得是很轻松,一会儿五年过去了,一会儿十年过去了,但是对于欧阳修来讲,他坚持革新、推行革新、冒死犯上,这都需要付出巨大的精神的代价和身体的代价、体力的代价。他叫“醉翁”,是因为他虽然只有四十岁,他已经有了一种翁的感觉,这种“翁”的感觉是什么呢,我们常说“四十不惑”,可是对于这时候的欧阳修来讲,那早都过了不惑了,他是什么呢,他这时候是人情练达、洞明世事,比一般四十岁的人要成熟。所以我们说这个“翁”是最契合这个时候欧阳修的一个心理感觉。
还醉,前面也说他喝醉了,为什么要醉呢?因为人心叵测、官场险恶呀,来到了这琅琊山,来到了这滁州城,来到这醉翁亭边,他看到的是一种单纯的可爱,一种纯粹的优美,一种远离官场险恶的桃花源式的宁静。一个人只有在他遇到了很多挫折的时候,他才非常渴望能沉浸在一种简单纯粹的优美当中,在这种简单和优美的沉醉当中,他才能在心灵上获得一种平和、一种暂时的安宁,所以我们说这个醉从根本上来讲不是酒醉的醉,而是什么呢,是沉醉于或者说沉迷于一种远离的状态,所以我们说这个滁州的美景、这个醉翁亭对于欧阳修来讲有可能是灵丹妙药,起码我觉得这个醉翁亭有点像他的心理医生,他在这亭子里一坐,身心就宁静下来了,浑身就安静下来了,就不那么躁动了,他是愿意醉也渴望醉,但是从这点上来讲,恰恰能看出来欧阳修不是真醉是假醉,他非常清醒,甚至比一般的人都要清醒得多,正因为无比的清醒,他才愿意让自己醉去。
还有一个乐,你看他写这“乐”呀,开始说自己“醉翁之意不在酒,在乎山水之间”,山水之乐。但是他接着写了一段,这个乐可不是他自己乐,他说:
“至于负者歌于途,行者休于树,前者呼,后者应,伛偻提携,往来而不绝者,滁人游也。”
我在醉翁亭这儿坐着一看,唉哟,你看今年这春游的人,有前边走的,后面跟着的,前面喊着的后边呼应的,络绎不绝、往来不绝,这是干嘛呢?是滁州城的老百姓出来玩了。接下来又说:
“已而夕阳在山,人影散乱,太守归而宾客从也。树林阴翳,鸣声上下,游人去而禽鸟乐也。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,而不知人之乐;人知从太守游而乐,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。”
傍晚时分太阳要下山了,树林子里头也变暗了,大家都要回家了,回家以后,树林子里头就剩下一些鸟雀,鸟雀们也很欢乐,可是欧阳修说你们再欢乐,你们不知道滁州城的人为什么会欢乐;滁州城的人跟着太守出来玩儿,他们欢乐,但是他们永远都不知道我这个太守为什么会快乐;大家说有什么复杂的,转来转去的挺拗口的,不就是出来春游吗?春游了就快乐了,是吧,不用上班。欧阳修在给他的朋友的信里边说过一句话,就对这个乐是最好的注解,他说什么?
“某此愈久愈乐,不独为学之外,有山水琴酒之适而已,小邦为政,期年粗有所成,固知古人不忽小官,有以也。”——《与梅圣俞四十六通》
我呀,来这儿才不过一年多,来了以后我心里边很高兴,为什么高兴呢?“不独为学”,不光是因为我来了以后我勤读书,也不是因为这儿山水有美景,也不是因为这有曼妙的琴声,也不是因为这儿有美酒佳肴,而是因为什么呢?我来了以后这么短的时间里头,这个小城市就让我治理得井井有条,百姓各得其所,人民欢呼雀跃,所有老百姓生活得都非常幸福和快乐,这是我欧阳修来到滁州城最大的高兴。老百姓快乐了,我就高兴;我就幸福;我就快乐。这种快乐是他的真快乐。
那么,欧阳修对人民做了什么??对滁州城的老百姓干了什么?他怎么“收买”他们的,让他们变得如此的快乐、如此的高兴?
我告诉你,欧阳修没别的招,他有两个字,一个叫宽,一个叫简。宽,不是松弛不管事,而是不急功近利。什么叫简?简不是省略,也完全不是说不管事,而是什么呢?而是不打扰。也就是说,一个宽一个简,概括了欧阳修为政之道的核心,他管理百姓,他治理一个小郡小城乃至一个大郡大城,基本的原则就是顺应老百姓本来的愿望,顺应老百姓自己的要求,引导老百姓实现他们的幸福的感觉。这就是他治国、治家包括他治一州郡的一个最主要的经验。他说六个字,“务大体,简细事。”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抓大放小,大事可以管一管,小事不要去纠缠。
据说欧阳修后来到南京、在扬州、在山东青州都做过官,他一到那儿去三五天,衙门里的公务就减轻了十之五六,一个月以后,那衙门冷清得就像山里的寺庙一样。我一直很怀疑这是否是真实的,是不是,你总得打卡吧?你这办公室里头要有十来个人打卡也得是游人如织那种感觉对不对?我想这是比较夸张的,他的意思是说,他的为政之道是宽和简,宽和简的核心是顺应人的本性,顺应行政管理的本来的面目。所以大家知道,他跟老百姓一起与民同乐,这是他的真欢乐的根源。
大家都记得,欧阳修原来在中央在朝廷的时候做官,他大力地推行改革,他的一个最大的举措就是什么呢,就是要求中央派出专人纠察、核查、考核地方官员和中央朝廷的官员,这招很厉害,他最恨的是哪种人,不材之人。就是你贪赃枉法这容易发现,你老弱病残这也容易发现,最难发现的就是埋藏在庞大官僚机构里头那些庸才。行,那你当时在中央的时候,你说要把那些庸才择出来,底下给划上黑道道,把他们剔除出去,现在行了,你也到地方上做官了,你的表现怎么样?大家就要看。所以对欧阳修来讲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时刻,他虽然是被贬到滁州了,但是如果被贬之后就破罐子破摔了,天天喝酒,真的把自己灌得醉得像一个翁一样,那就麻烦了,那不是打自己耳光吗?大家之所以尊重欧阳修,是因为他敢想敢做、雷厉风行、大胆主动积极的作风,他吃亏也是因为这个作风。但是他是一个永远向前的人,也就是说他在政坛上的地位和风格是由他的做派决定的,这种做派和风格决定了他到了滁州以后也不会改变。
换句话说,改革运动的思想从来在欧阳修的手中和心里从来就没有停下来过,一直延续到滁州,滁州就是他一块试验田,你看看我是怎么做官的,大的我也能做得了,小的我也做得不赖,这就是说欧阳修的政治风格、政治人格它是统一的、一以贯之的。有的人是把工作越做越多了,他是越做越少了,这是改了旧体制之后才会有这样的风气出现。

image.png


精神实质

我这会再问你他是一醉翁吗?肯定不是,他是个清醒的醉翁,怎么个清醒,说有证据就马上有证据,宋仁宗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,又一个年轻人来到滁州拜访欧阳修,向他学习古文,这个人就是28岁的曾巩,后来也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。
曾巩来拜访欧阳修,你知道欧阳修现在做了一什么事吗??前头不是有醉翁亭吗?欧阳修在醉翁亭不远的地方又修了一座亭子,这个亭子起了一个名,叫“醒心亭”。我的心是清醒的,醒心亭。
你看这事多有意思啊,那儿有一个醉翁亭,这儿有一个醒心亭,就在这琅山上,一个醉翁拥有一颗清醒的心,这怎么听着别扭呢?哎,这就是借以明志的方法。他邀请年轻的曾巩为他做一篇《醒心亭记》,曾巩当然得写,能不写吗?非常荣幸地写,写这个醉翁在醒心亭的表现,就这醒心亭对欧阳修来讲有什么功能,每次当欧阳修喝醉了或者疲倦的时候,他就会到醒心亭上向远处遥望张望,他看什么呢?没人知道。但是醒心亭上显然不光是醒酒,也要怎么呢,唤醒他的理想。曾巩接着说,他来到这醒心亭上,
“使目新乎其所睹,耳新乎其所闻,则其心洒然而醒,更欲久而忘归也....”一曾巩《醒心亭记》
他到这亭子上四处一看,到处看到的都是新奇的事物,耳朵里听到的都是动听的声音,那时候他的内心开始苏醒,他久久地不愿意离开,就愿意永远地停留在这个地方。难道说,欧阳修的山水之乐就是他最终的快乐吗?不是。刚才我们已经说了,曾巩在《醒心亭记》里边也说得非常地清楚,
“一山之隅,一泉之旁,岂公乐哉?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。”—一曾巩《醒心亭记》
一山一水之乐绝对不是醉翁和欧阳修本来的想法,他只不过是把他的思想寄予在这山水之间,到最后,在文章的结尾处,曾巩非常深情地写了一段话,他说韩愈去世了几百年了,现在我朝出了像欧阳修这样杰出的人,但是我们这些成天跟在他身边的人,甚至在滁州的人,看到了《醉翁亭记》的人,可能没有几个人会知道欧阳修是百年难遇的人,也许再过几百年甚至几千年,那时候人们读了他的文章,那时候人们了解了他的事迹,终于明白这是一个多么难得的杰出的人物和人才。曾巩说,我为能够跟他同游琅琊山、同游醒心亭,甚至为我能够在他的嘱咐下写这篇文章,我感到无比的荣幸、无比的骄傲。
他为什么骄傲?就是因为一个醉翁、一个醒心亭让曾巩看到了欧阳修的人格的核心,这个人格的核心就是时时刻刻要保持清醒的头脑,他的醉是表面的,他的醒是实质的,他之所以醉就是因为他太清醒了,他之所以清醒就是因为他永远都有一颗关心时事的心、关心百姓的心,这正是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的一个非常难得的人格。
我们经常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,中国人特别地具有一种忧患的意识,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,也不是从地缝里长出来的,是什么呢,是我们的古人我们的祖先一代一代的爱民之心、忧国之心凝结而成的文化的传统和文化的精神,这就像一个基因一样,就跟那DNA一样深深地植于你的血液当中,你虽然出身于不同的家庭,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,但你只要是一个中国人,你的身上就会有这种文化的民族的烙印,这种烙印、这种遗传的基因,使我们的民族使我们的国家时刻能保持一种清醒的反思的意识,因为有了清醒的反思的意识,遇到再大的困难,波折和苦难甚至大的动乱,我们都能挽狂澜于既倒。
所以,一个醉翁,当他遇到痛苦的时候他可以在沉醉当中暂时地放松他的心灵,但是他的本质是清醒的,因为他是清醒的,所以他依然能够在醉过之后积极地投入社会的洪流,继续他革新的运动,这样的人在我们的心目当中不但是可以尊重的、尊崇的,而且是非常可爱的。

(来源:改编自互联网编辑:丁红)


护眼模式

在线咨询

需要打开QQ

电话咨询

免费咨询电话

18100178233

意见反馈

扫码添加答疑